2023-06-26 14:32:57
TOC的全称是“总有机碳”,可以较全面反映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程度,水的TOC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越高,所以TOC又被称为水中的PM2.5,更能反映水质的综合水平。目前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已将TOC列入饮用水监测常规项目,我国虽然在1991年就发布《水质总有机碳(TOC)的测定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GB13193-91),并于2006年将TOC纳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 2006)检测项目中,但至今TOC检测仅在一些大中发达城市中被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监测范围还是监测频次都远远落后。
水质TOC检测方法有哪些呢?TOC的检测方法非常多,有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湿法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紫外法等等十余种方法。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三种方法:
1.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又分为差减法和直接法两种
差减法的原理是将一定体积的水样和氧气分别导入900度的高温燃烧管和150度的低温反应管中,高温燃烧管的水样在催化剂和氧气的作用下,有机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低温反应管的水样受酸化而使无机碳酸盐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生成的二氧化碳依次进入非色散红外线检测器。由于一定波长的红外线被二氧化碳选择吸收,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氧化碳对红外线吸收的强度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所以可以测量水样中的总碳TC和无机碳IC的数值,然后用总碳减去无机碳的差值,就是总有机碳TOC的数值了。
直接法的测试原理是将水样加酸,酸化为pH值小于2,通入氮气曝气,使无机碳酸盐转变为二氧化碳并被去除。再将水样注入高温燃烧管,便可直接测得总有机碳。
2.湿法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在氧化之前用磷酸处理测试的水样,去除无机碳,然后测量TOC的浓度。
3.紫外法
水中一些有机物在254nm波长的紫外光下的吸光度和水中的有机碳数量呈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通过紫外线光谱的吸光度来测量总有机碳TOC的浓度,紫外法由于具有快速、不接触测量、重复性好等优点,这种测量方法在最近几十年得到快速发展。
生物需氧量BOD测定仪是水质监测领域的重要工具,用于评估水体中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的程度,从而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BOD测定仪具有多种分类,并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的色度,就是水的颜色。一般分为假色(表色)和真色两种情况。假色是由于水中所含的悬浮性物质形成的,故称“表色”。出去悬浮物以后的水便无色了。真色是由于水中的某些溶解性物质、相溶胶体而造成的。真色在净化过程中不容易除掉,有的水具有这两种色度。水质色度检测仪是水质监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用于快速准确地测量水体的色度。...
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会在表面形成油污,阻挡氧气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致使水体变黑发臭。因此,水中油含量也是国家严格控制排放的一项重要标准。目前测定油类除了紫外法(紫外测油仪),还有重量法、红外法(红外测油仪)、非分散红外法(非分散红外测油仪)和荧光光度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有以下优缺点:...
目前,用于检测总大肠菌群的方法有多管发酵法、滤膜法、纸片快速法、酶底物法等。但是现在行业存在将滤膜法和纸片快速法弄混的现象,认为纸片法是不用抽滤的滤膜法,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检测方法,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纸片快速法检测水质总大肠菌群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优缺点等。...
在水产养殖圈内,我相信每人都知道:“养鱼先养水” 这一真理。水产品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好坏,会对水产品的品质、产量、病死率有直接的影响,最终影响到养殖户的效益。怎么来保证水质呢?首先当然要知道水质是什么情况,“识水辩水”是保证水质的基础,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水质情况,也就无从保证水质,提高品质、产量和最终效益,所以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仪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选择合适的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仪器准确掌握水质,做到预先知道水质情况,实现科学地指导生产,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及单位水体的产量,最终实现科学养殖、增产增收!...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磷酸盐及其监测方法的通知》(环函〔1998〕28号)中指出“ 废水中的磷酸盐主要以正磷酸盐、偏磷酸盐、聚磷酸盐和有机磷酸盐等形态存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污染物项目磷酸盐指总磷,即废水中溶解的、颗粒的、有机磷和无机磷的总和”。但在2010年开始执行的《水污染物名称代码》(HJ525-2009)中总磷与磷酸盐有不同的代码,同时在2014年开始执行的《水质磷酸盐和总磷测定方法》(HJ670-2013)中磷酸盐和总磷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总磷和磷酸盐是同一种污染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