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仪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行业资讯 > 废水氨氮的来源与危害(废水氨氮超标如何处理)

废水氨氮的来源与危害(废水氨氮超标如何处理)

2025-06-03 10:49:40

氨氮主要以游离氨(NH₃)和铵离子(NH₄⁺)的形式存在于废水中,其来源广泛,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如化肥、焦化、制药、冶金等)、农田排水等。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繁殖,降低溶解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此外,游离氨对水生生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在碱性条件下,其毒性会显著增加。那废水氨氮超标如何处理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废水氨氮的来源与危害

1. 生物法

生物法是处理氨氮废水的主流方法,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和氮气。该方法具有成本低、运行费用少等优点,但对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效果较差,容易抑制微生物活性。例如,北京化工大学研发的高效节能资源化利用技术中,采用汽提精馏脱氨和蒸汽循环汽提脱氨技术,结合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实现了氨氮的高效去除。

2. 化学法

化学法包括折点氯化法、磷酸铵镁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折点氯化法通过投加过量氯或次氯酸钠,将氨氮氧化为氮气,去除率高,但运行成本较高。磷酸铵镁沉淀法通过投加磷盐和镁盐,使氨氮以磷酸铵镁沉淀的形式去除,适用于中低浓度废水。离子交换法则利用树脂吸附氨氮,但树脂再生困难,成本较高。

3. 物理法

物理法包括吹脱法、吸附法等。吹脱法在碱性条件下,使氨氮以NH₃形式挥发,再通过吹脱塔去除,但能耗高、易产生二次污染。吸附法则利用活性炭、沸石等材料去除氨氮,操作简单,但需考虑吸附剂的再生和二次污染问题。

4. 物化法

物化法包括催化湿式氧化法、臭氧氧化法等。催化湿式氧化法通过高温高压条件,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但设备腐蚀和维修成本较高。臭氧氧化法则通过臭氧的强氧化性,将氨氮转化为氮气,适用于低浓度废水。

废水氨氮超标如何处理

尽管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不断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高浓度氨氮废水对生化系统的抑制作用限制了处理效率,而化学法和物化法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建议根据废水的具体性质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组合处理,以提高处理效果和经济性。

热门标签

废水氨氮,来源,危害,废水,氨氮超标,如何处理,氨氮

相关产品推荐

相关推荐

  • 氨氮测试仪检测方法(氨氮测试仪校正)

    氨氮测试仪适用于大、中、小型水厂及工矿企业、生活或工业用水的氨氮浓度检测,以便控制水的氨氮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氨氮测试仪检测方法(氨氮测试仪校正)氨氮检测仪的操作方法:1、样品实验室样品应收集在聚乙烯瓶或玻璃瓶内,应尽快对其进行分析,否则,在分析前应在2~5℃下存放这些样品,用硫酸将样品酸化到PH<2,有助于...

  • 水质总氮测定方法主要有哪些(水体总氮的来源)

    总氮,简称为TN,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总氮的定义是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

  • 氨氮测定仪检测结果准确吗(影响氨氮测定仪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氨氮测定仪在正确使用和操作的情况下,是能够提供准确的氨氮测量结果的。但对于特定样品或者极低浓度的氨氮检测,可能需要更精确的仪器和方法,或者进行复杂的测前处理步骤。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下几个会影响氨氮测定仪检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 水中氨氮含量的检测方法(蒸馏-中和滴定法检测水质氨氮的含量)

    水中氨氮主要的作用是营养植物生长,不过一旦水中氨氮的含量过多就会造成藻类及微生物大量生长,过度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气,从而造成水中动物缺氧死亡,因此日常中氨氮的检测对于水产养殖行业来说非常重要。其实氨氮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例如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凯氏氮测定法。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还有气相分子吸收法、比...

  • 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废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的维护保养方法)

    水乃生命之源,水质受到大家的关注,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完善和管理的加强,城市废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水资源污染方面不断加强治理,但因为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及利益的驱使等诸多因素,随意偷排水和非达标排污,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在这时,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废水处...

  • 饮用水中铅的来源(水质重金属铅污染的危害)

    铅是一种高密度、柔软的蓝灰色金属,具有熔点低、密度大、耐蚀性高、塑性好等特性,且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具有较高的黏性,能够与铁、铝、锰的氧化物发生反应,形成更为稳定的化学结构,因此,它存在的形式有很多种,而它的毒性也主要取决于形态,其次才是浓度。铅元素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一般分为“可溶态”和“颗粒态”。一些2价铅和4价铅离子都是可溶态的,可溶态的铅离子是能够被生物、人直接吸收的,具有的毒性较大,且储积性较强。而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铅则是颗粒形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