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 13:38:39
4月29日,2019年江苏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如约发布,这份成绩单可以用“漂亮”二字来形容。因为无论从大气还是水环境质量看,数据都是近五年来最好,总体改善幅度在长三角地区也是最大。
2019年,江苏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一是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达标。2019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71.4%,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13市优良天数比率介于59.2%~80.8%之间。主要污染物中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浓度同比有所下降,臭氧浓度同比有所上升,其中,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8.5%,达到国家年度考核目标。2019年,按照省政府发布的《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省共发布7次黄色预警、3次橙色预警。
二是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纳入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104个断面中,年均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77.9%,无劣Ⅴ类断面,水质优Ⅲ类和劣Ⅴ类比例均达标。与2018年相比,优Ⅲ类断面比例上升8.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降低1.0个百分点。纳入江苏省“十三五”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的380个地表水断面中,年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占84.3%,优Ⅲ类比例达标,且实现消除劣Ⅴ类的考核目标。与2018年相比,优Ⅲ类断面比例上升9.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0.8个百分点。
长江干流江苏段总体水质为优,10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优,41条主要入江支流的45个控制断面中,年均水质符合Ⅲ类和Ⅳ类断面分别占91.1%和8.9%,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淮河干流江苏段4个监测断面年均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与2018年相比水质保持稳定。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处于Ⅱ类和Ⅰ类,总磷平均浓度和总氮平均浓度均处于Ⅳ类。15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太湖流域124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7.5%,较2018年上升3.3个百分点。太湖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6.5,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全省近岸海域78个国控水质监测点位中,达到或优于《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的面积比例为89.7%,三类、四类和劣四类面积比例分别为8.3%、1.2%和0.8%。与2018年同比,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上升41.2个百分点,劣四类面积比例下降5.0个百分点。
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量为64.84亿吨,占取水总量的99.5%。
三是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6.1,13个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介于61.6~70.4之间,均处于良好状态。江苏省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三大流域水生生物状态综合评价均为健康。2019年,全省对管辖海域40个测点开展海洋水生生物监测,30个测点开展潮间带底栖生物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级别为“丰富”,浮游动物多样性级别为“较丰富”,底栖生物多样性级别为“贫乏”,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级别为“一般”。
四是农村环境质量总体较好。2019年,全省在13个设区市中选择了58个县(市、区)172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全省172个村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2.5%。全省开展监测的75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有69个,达标率为92.0%。对全省13个设区市58个县(市、区)开展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全省县域农村生态状况指数在47.7~77.5之间,生态状况处于“优”~“良”级别的县(市、区)占96.6%。
五是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仍是影响全省昼间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全省设区市昼间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2分贝,同比上升0.3分贝。13个设区市中有5市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二级(较好)水平,其余均为三级(一般)水平。
六是辐射环境状况良好。全省辐射环境65个国控点和223个省控点监测结果表明,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体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处于天然本底水平;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环境中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
七是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83座,其中焚烧处置设施62座,焚烧处置能力156.3万吨/年,填埋处置设施21座,填埋处置能力51.9万吨/年,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208.2万吨/年,同比增长27.5%。2019年,我省办理危险废物移入审批625项、危险废物移出审批850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一手抓疫情防控,坚决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制定下发医疗废物规范处置、定点收治医院污水安全处理、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等专业性指导文件,加强疫情防控环境监管,切实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一手抓治污攻坚,扎扎实实改善环境质量。一季度,全省PM2.5浓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8%;优良天数比率84.0%,同比上升18.8个百分点。国考断面优Ⅲ比例82.7%,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同时,全力支持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省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生态环境部门的总体满意率达96.5%。
环保局是拟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行政规章;指导和协调解决各地方、各部门以及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环境问题;负责环境监测、统计、信息工作;制定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等。其中水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污水排放监测系统(排污单位如何安装使用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水资源的污染越来...
7月2日,财政部发布《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该补助资金指的是,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城市管网建设、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及水生态修复的转移支付资金。黑臭水体监测方案(财政部发布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建...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 91.2-2022)为首次修订,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等地表水的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与《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相比,本标准明确了总磷监测的现场前处理方法,完善了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相关内容,进一步规范地表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工作,支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实施。...
作为今年浙江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提前三个月基本实现年度目标任务。10月29日,记者从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暨冬修水利工作现场会获悉,截至9月底,全省已达标提标429万农村人口,达标人口覆盖率提升至91%,完成投资60.7亿元(计划投资57亿元)。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方案(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
10月31日,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LIMS系统)出具“(2019)浙测(省)字第 004 号”检测报告,标志着LIMS系统试运行取得成功,实验室检测全流程迈入信息化时代,水质检测提升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水资源监测和水质检测(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试运行成功)水质检测业务流程通常包括下...
氨氮水质自动监测仪是水质监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为水质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然而,为了保持氨氮水质自动监测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日常的维护与保养至关重要。...